近年来,国内危险化学品企业在动火、进入受限空间、盲板抽堵等特殊作业及其他检维修环节事故多发、频发。据统计,2008~2021年我国发生的154起较大及以上事故中,发生在特殊作业环节的事故有58起,37.6%以上的较大及以上事故与特殊作业有关。管控特殊作业是遏制事故最有效的手段。
一、 危险化学品企业特殊作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01、 作业数量多
据了解,发达国家危化品生产企业特殊作业月平均量一般控制在10次以内,而我国危化品生产企业因工艺、设备缺陷进行技改、变更、修复,或由于进行隐患整改、安全整治等活动,造成现场频繁实施特殊作业,月均作业量约为发达国家的6倍,而引发事故概率最高的动火作业数量约占各类特殊作业活动的46.7%。巨大的特殊作业数量带来的现实安全风险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安全。
02、 管理标准低
特殊作业数量多,进而造成管理的低标准。如:在作业前期准备不充分,措施方案不完善,工具设备、个体防护配备标准低。在特殊作业实施过程中,因缺少有效的监督和审核,造成作业现场杂乱,作业人员习惯性违章较多。
03、 人员能力不足
作业风险分析能力不足。工作前危害分析流于形式,对作业过程危害未能有效识别,制定的风险控制措施不全面。
签批人对管控措施检查确认能力不足。因为对作业管理标准掌握不够,作业许可签批走形式,不能有效识别和管控风险管控措施漏洞。
监护能力不足。作业监护人缺乏生产实践经验,责任心不强,培训考核不严,对隐患识别管控能力不足,导致作业过程风险处于失控状态。
作业人作业能力不足。部分作业人员未取得相应特种作业资格,对作业环境和风险控制措施不清楚,为安全实施特殊作业埋下隐患。
应急处置能力不足。对特殊作业危害性认识不足,应急准备不充分,作业过程中发生应急状况时,盲目施救导致事故后果扩大。
04、 重视不够
部分企业领导层对特殊作业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安全领导力作用,作业许可只签字不到现场验证安全措施落实情况,办公室签票、提前审批现象屡见不鲜。
为应付检查,企业将作业许可形式化,作业审批流程只注重作业许可票证的符合性,把办理作业许可票证当作特殊作业许可手续的全部和目的,签批人员未认真检查落实风险控制措施,削弱了作业风险的控制。
05、 考核奖惩缺失
作业人员对违章行为敬畏不足,管理人员和监护人对作业过程的不安全行为缺少干预,对严格遵守制度规则的行为和人员缺少肯定和激励,对特殊作业管理未建立合适的考核奖惩机制,未形成良好的制度执行文化。
二、 特殊作业管理改进建议
01、 转变特殊作业管控观念
企业各层级人员要转变对特殊作业许可管理的观念,要以人为本,以控制高危作业风险为目标。特殊作业管理是以危害辨识为基础,通过措施制定、措施落实管控风险,通过落实许可票证所确定的工作程序和安全措施来确保安全。
02、 强化责任落实
各层级领导发挥安全领导力作用,关注特殊作业风险管控情况,严格按照作业许可审批要求,现场核验安全措施落实情况,对作业安全负责。结合个人安全行动计划,对特殊作业管理过程进行审核和检查。职能部门按照特殊作业归口管理的要求,从专业方面对特殊作业进行指导、监督。属地单位要强化属地责任意识,对特殊作业全过程风险控制全面负责,落实风险管控措施。
03、 控制特殊作业数量
对不影响生产运行的、可集中检修时开展的作业,可在装置罐区外或用其他方式完成特殊作业,不安排在运行装置罐区内进行特殊作业。只有在没有任何其他更加安全、合理和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法完成工作任务时,才考虑进行特殊作业,实施作业许可管理。另外,企业可通过设立固定作业区、合理安排作业计划,提高作业单位特殊作业效率,尽量减少和控制在运行装置罐区内的特殊作业时间。
从本质安全设计方面,选择成熟工艺和先进设备,在施工阶段做好质量保证管理,减少运行期工艺设备变更带来的特殊作业。此外,建议企业建立基于风险的设备设施预防性维修机制,有计划地实施特殊作业。
04、 建立特殊作业管控指标
建议企业结合安全风险研判与承诺公告的要求,建立特殊作业计划机制。属地单位每日申报特殊作业计划、特殊作业原因和环节等信息,管理部门定期对特殊作业计划执行情况、作业数量、特殊作业产生原因和环节等信息进行汇总、分析、研判,建立特殊作业管控KPI,通过数据分析找出作业产生的共性原因,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管控目标,逐步减少特殊作业数量。
05、 提升管控能力
企业可建立作业审批人、作业监护人、气体分析人员、作业人、承包商等人员能力矩阵,明确应达到的能力水平。结合特殊作业有关法规标准和本企业特殊作业管理制度,开发针对作业审批人、作业监护人、气体分析人员、作业人、承包商等不同对象的培训课程,并按照特殊作业类别进行细分。在考核方面,可根据不同作业类别组织考核,对通过考核的人员通过发放“培训合格卡”,并通过目视化的形式标识已通过考核的特殊作业类别。在作业管理过程中,通过识别“培训合格卡”来确认其是否通过对应特殊作业类别的培训。
对于承包商作业人、属地监护人等,企业可组织归口管理部门编制特殊作业常见隐患与标准对比图册,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快速提升特殊作业风险隐患辨识排查能力。
06、 提高管理标准
抓住危害识别、能量隔离、气体分析、设备检查、人员防护五个管理要点,提高特殊作业管理标准。
一是通过组织作业风险分析工具培训,建立作业风险分析标准,开展分析质量评比等工作,不断提升作业风险分析质量,将作业风险分析与作业安全交底相结合,解决风险分析与作业过程管理“两张皮”问题。
二是实施上锁挂签,进一步完善工艺系统能量隔离管理。在有危险能量或物料存在的系统上进行特殊作业时,选择关键点将危险能量或物料进行隔离,并采取上锁、挂签、清理、测试等措施,以防止误操作造成事故发生。
三是根据作业环境选择合适的气体取样方式和检测手段。在满足现行标准的前提下,企业可进一步对作业前的取样分析管理要求进行细化。如:针对首次开启的受限空间,作业前可采用色谱分析和便携式气体报警器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气体分析,或采用不同型号的两台便携式气体报警器进行对比检测分析,确保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四是建立作业工器具、设备的检查标准,对作业使用的工器具可采用检查合格标签目视化管理的方式来确认作业工器具、设备的完好性。对不满足标准要求的工器具,建立源头管控机制,倒逼作业单位加大安全投入,配备符合标准的要求工器具。
五是针对不同作业类型和工况条件,建立作业人员防护标准。在作业前对作业人员个体防护配备情况和完好情况进行检查确认,确保满足防护要求。
07、 建立考核奖惩机制
根据作业类型编制特殊作业现场审核清单及评分标准,对作业过程风险管控和措施落实情况审核,建立考核奖惩机制。领导层可通过个人安全行动计划定期开展特殊作业现场审核,关注特殊作业管控情况。企业特殊作业归口管理部门、安全监管部门可成立特殊作业审核小组,规定审核频次,对特殊作业定期开展审核。安全管理部门定期对特殊作业审核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存在的共性原因,找出特殊作业管理的薄弱环节,并结合目视化管理要求,制定特殊作业管理看板,对作业数量、审核结果分析进行展示。
针对作业现场作业人、监护人,可通过开展即时安全奖励、优秀监护人评选等正向激励形式,肯定作业现场人员的安全表现,引导建立良好的安全文化。
三、 结论
综上所述,危险化学品企业特殊作业问题复杂,管理难度较高。企业应坚持以控制作业风险为目标,靠系统的管理方法和持续的执行,提升特殊作业管理水平,控制特殊作业风险,遏制特殊作业事故。